close


上星期我參加法蘭絲舉辦的
2008Penfolds品酒會,品嚐到5款不同價位的紅酒,我個人覺得2004年Bin 28 Kalimna Shiraz Coonawarra 是當天表現最好的酒,此外2004 Bin 389 當天的表現也不錯。會後託品醇客雜誌的福使我有機會向酒廠釀酒師Kym Schroeter請益,了解Penfolds 的釀酒哲學。 

 

釀酒師Kym 很多家人都在Penfolds 工作,他看起來很年輕卻已經在Penfolds 工作21年。之前曾協助釀造St. Henri 及Bin 389,現在專心釀造白葡萄酒。他特別熱愛Riesling 葡萄品種,覺得澳洲也可以釀造出世界級的Riesling。他認為Eden Valley 的土壤特質為板岩(slate),適合種植Riesling,釀出來的酒裡面往往會有玫瑰花瓣的香氣。Clare Valley 的土壤則含有高比例的白堊岩(chalk),比較適合種植Chardonnay,釀出來的酒會有柑橘類的香氣。此外他也提到Penfolds 的酒年輕時與陳年後味道變化很大,中高價位的酒可以買來收藏陳年。  

 

不過我問他Penfolds 的釀酒師在釀酒時會不會考慮到餐酒搭配時,他說他在釀酒時不會考慮到餐酒搭配的部份,他只會把Penfolds 的精神釀出來。不過什麼是Penfolds 的釀酒哲學? 在他們送我的Penfolds: The Rewards Patience 書裡面提到“At Penfolds the role of the winemaker is to make the best possible wine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each vintage”,也就是說釀酒師的工作就是把採收到的葡萄用最合適的方式釀造出來。老實說幾乎所有的釀酒師都有這樣的釀酒哲學,但是什麼是最合適的釀酒方式與願意用多大的代價來做這就因酒廠而異吧。

 

Penfolds 從一個以釀造加烈酒的甜葡萄酒(fortified wine)起家,1950年代開始釀造一般葡萄酒,之後以Grange 聞名世界,帶領澳洲酒走向全世界舞台,如果沒有使命感是做不到的。不過一路走來Penfolds 也不那麼順利,1844年Penfolds成立後一直到1976年都是由Penfolds家族人士所控,不過在1976年酒莊賣給Tooth & Co.,然後在1982年被賣給Adelaide Steamship Co,1990年又轉手賣給S.A Brewing,然後變成葡萄酒集團Southcorp 底下的一個品牌,2005年Southcorp 又被Foster 集團買下至今。如果沒有堅持一貫的釀酒理念,我想它的釀酒哲學在這幾次轉手中很可能就被妥協掉。

 

Penfolds 在台灣的知名度不低,紅酒除了高檔的Grange與Bin 707等外,針對不同消費族群與價位也有Cellar Reserve、Bin No.、Thomas Hyland、Koonunga Hill與Rawson’s Retreat 系列等。Penfolds 高檔的白酒有號稱是白酒的Grange的Yattarna,Reserve Bin A 的Chardonnay、Cellar Reserve 的Sauvignon Blanc 與Gewurztraminer、Bin 311 Tumbarumba Chardonnay與Bin 51 Eden Valley的Riesling 等,這些酒我都沒有試過,不過聽Kym講到這些酒時露出興奮的眼神,我想有機會我一定要試試這些酒。

 

他後來也提到2008年的Grange (跟RWT) 品質會跟經典年份1998年一樣好,不過2008年的Grange 大概要等到2013年才會上市,到時希望澳幣匯率不要像這幾年一樣這麼高。 

 

P.S Foster Group 旗下有名的葡萄酒品牌有: 美國的Beringer、Chateau St. Jean、Etude、Souverain、Stag’s Leap,法國的香檳Lanson,澳洲的Coldstream Hills、Devils Liar、Greg Norman Estate、Lindemans、Penfolds、Rosemount Estate、Saltram、Seppelt、Wolf Blass、Wynns Coonawarra、Yellowglen 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e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