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140800_ss 日前,俄勒岡州貿易資訊辦事處在non-zero餐廳舉行了一場小型品酒會,許多該州正在台北參與推廣活動的酒莊代表都有參加,會中當然安排了一些試飲酒款,不過那些酒款的特色與口感是一回事(同場的朋友都有紀錄,再寫就是畫蛇添足了)。更重要的是許多會後的意見交換,提供了更多瞭解俄勒岡葡萄酒的不同角度。

俄勒岡葡萄酒以黑皮諾聞名,灰皮諾限於台灣九紅一白的偉大現狀,暫且按下不表。印象所及,台灣進口俄州的黑皮諾相當少,大概僅有四至五個品牌,這與其國際知名度完全不成正比,尤其此間黑皮諾愛好者並不算少,但不論正式或私下聚會,大名鼎鼎的俄勒岡黑皮諾實則甚少看到,頂多幾隻孤鳥從國外扛回來打打牙祭。想想看俄州每年都有International Pinot Noir Convention @ McMinnville,但是酒商林立的台灣,就是找不到幾支俄州黑皮諾。

由於並非酒商,過去只能推想酒商裹足不前的原因,但是當天有點類似翻譯的角色,卻讓我從旁瞭解一些酒商與酒莊之間想法的差異。俄勒岡的酒莊,在介紹時經常強調他們與加州酒不同,不過這個刻意凸顯的區隔,似乎對本地酒商沒有太大意義。本地酒商比較關心的是,俄州黑皮諾如何在市場上與布根地及紐西蘭競爭;更麻煩的是質要能比布根地,價要勝過紐西蘭。

然而,俄州酒莊並不希望自己的市場定位是如此,也一再說明他們是「走自己的路」-俄勒岡就是俄勒岡!畢竟酒評已有肯定,市場亦有成就,那些量少質精的品項,光在美國市場就已供不應求。接下來的「討論重心」來到入門與進階款項,市場派很快在桌上拋出他們憂心的問題:「台灣的黑皮諾消費者對於新世界看似心胸開放,但購買時卻寧願去踏遍布根地;即使紐西蘭耕耘了那麼久,市場也才不過出現一些嫩草。」

另外也有人質疑,俄州葡萄酒向來受年份因素影響較大(比之加州),「近年」俄勒岡在葡萄收成時都有不少降雨,或許這是影響酒質的重要因素。關於這一點,其實是過去一些舊資料的記載影響所致。根據Wine Advocate今年新版的年份表,2006是俄州黑皮諾的好年份,好到整個年份表裡就是這個年份最佳。

不過也有一件很意外的事,俄州酒商不知從哪裡接受了一些「奇怪」的訊息,認為薄酒來在台的成功,顯示了本地消費者的口感喜好。於是這回來台,他們選擇極為年輕的黑皮諾上陣,希望能夠給台灣市場一個好印象。當然在試酒時,許多朋友腦中的問號,卻是坦誠而直接地浮現臉上。

進口商當然十分在意進貨數量的問題,畢竟存貨的壓力並不輕鬆。好消息是俄州酒商對此幾乎沒有要求,畢竟俄州酒莊產量甚少(除了King Estate以外),幾十箱酒對他們來說就已經很多,酒莊強調的是持續而穩定的合作。現在換本地進口商心中浮現了一個大問號,因為這不太像他們認識的新世界酒商,以往坐下來就是幾個pallet;即使是那些Boutique Winery,也還有許多基本品項要跑。俄州的葡萄酒?簡單到你無法想像-Pinot Gris + Pinot Noir,最多再加夏多內或麗絲玲 。

僅管眾神早已降臨這塊土地:Joseph Drouhin (Domaine Drouhin), Brain Croser (Argyle), 甚至Robert Parker (Beaux Freres),俄勒岡的酒莊仍希望有自己的identity。矛盾的是,在各種場合自我介紹時,他們都會提到俄勒岡的緯度與波爾多相近。這時總會有人在台下咕噥──他們做的事應該比較像布根地吧?三年內兩場的俄勒岡酒展,同樣的對話確實兩次都出現。

怎麼形容這一群葡萄酒農呢?當一位酒莊主人提起Pommard與Dijon黑皮諾clone的差別,其他幾個酒莊代表立刻熱烈加入討論,詢問用的是幾號clone,自己的經驗又是如何,看到他們無私地交換那些葡萄種植的點點滴滴,俄勒岡的酒莊-community rather than industry(我忘了是誰形容的),實在是傳神又貼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e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