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M Society 2007年6月號)

1991年美國著名的新聞節目《60分鐘》製作了一個"法國式的矛盾"(French Paradox)專題報導,討論以美食為重心的法國人,為何吃不胖又比較健康的原因。照理來說法國人愛吃的乳酪、鵝肝與奶油都是屬於高脂肪食物,而且每人每日平均食用量比美國人高,但根據英國心臟協會所做的調查,發現法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卻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當時《60分鐘》的結論是因為法國人有飲用紅葡萄酒的習慣,所以比較健康。節目播出後引起廣大回響,許多人為了健康開始喝起紅葡萄酒,紅酒的需求量因而大幅增加。

原本被視為次級葡萄品種的Merlot梅洛葡萄,因為這一個事件,變成了眾人愛戴的葡萄品種!

Merlot 這個字來自於法文當中的黑鳥「Merle」,因為黑鳥喜歡吃這種葡萄而所取名的。Merlot葡萄的熟成期比其他紅葡萄品種來得早,適合種植在氣候溫和的地區;若是種植在溫度過高的地區,會因為熟成過快,而無法釀造出黑李般迷人的味道。此外Merlot的葡萄藤容易量產,一旦量產採收到的葡萄會釀造出淡而無味的葡萄酒,所以產量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不過Merlot在波爾多區一直被當作次級葡萄品種,主要是因為它無法釀造出如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葡萄般扎實的口感與無比的陳年空間,而只被用來柔化單寧與增加果味的添加品。

雖然在波爾多地區,有不少酒莊使用高比例的Merlot來釀酒,展現出它的真正潛力。例如波爾多最貴的紅葡萄酒Chateau Petrus ,與急速逼近的Le Pin也都有無比的陳年空間,但就整體而言,一般Merlot的表現,似乎缺少尊貴酒所擁有的深度。

原本不喝葡萄酒的人們開始喝起紅葡萄酒後,發現當時很多的酒,其單寧與酸度都過高,所以接受程度不高,反倒是用Merlot 葡萄釀造出來的酒,不但果香濃郁,沒有咬舌的單寧,而且酸度又低,因此更容易被一般大眾接受。

酒廠們看到這樣的情形後,開始重視Merlot,種植面積也急速增加。在加州1985年Merlot 種植面積才800 公頃,到了1996 年種植已經增加到13,400公頃,目前最新的數字是19,400公頃,而且持續增加中。不只是這樣,光是1998這一年,法國本地就種植了將近4,360萬株的Merlot幼藤,義大利的種植面積也是持續擴大中,這些還不包括如澳洲、紐西蘭、智利和南非等其他新世界的產區。

除此之外,在波爾多也出現了兩位以釀造Merlot 出名的釀酒師 Christian Moueix 和 Michel Rolland。
這兩位釀酒師不但把自家的酒品質提昇到五大酒莊水準,同時也將許多St. Emilion/Pomerol區的酒廠
品質向上提昇許多。

Michel Rolland 是波爾多Bon Pasteur 酒廠的主人,他在波爾多持有很多個酒廠,而且還是眾多酒廠的釀酒顧問,之前Decanter 報導過Michel Rolland 曾在12個國家103 家酒廠裡當釀酒顧問。Christian Moueix是Moueix 家族的釀酒師,而Moueix 家族正是Chateau Petrus酒廠的主人。

這兩位釀酒師有著不同的釀酒哲學:Christian Moueix認為Merlot不應該太晚收成,這樣釀造時,酒的酸度和穩定度才能夠維持;浸泡葡萄皮的時間也不宜太久,釀出來的酒才會比較細緻。

Michel Roland 則認為葡萄應該越晚收成越好,而且浸泡葡萄皮的時間應該久一點,如此釀造出來的酒顏色會比較深,香味口感比較濃厚,陳年期間也較長。

照目前市場反應來看,Michel Rolland 的釀酒哲學似乎得到比較多的支持者,許多新世界的酒廠因為使用Michel Rolland 的釀酒方法,釀造出品質不錯的葡萄酒。不過Petrus 的價格仍舊居高不下,保有波爾多最昂貴的紅葡萄酒地位。

日前我參加了一場Merlot 的品酒會,品嚐到十多款來自世界各地用Merlot葡萄釀造的紅葡萄酒。整體而言品質都不錯,但就中價位的葡萄酒來說,美國的Merlot在香氣與口感表現上,比其他地區更為略勝一籌,連在最後的評比上,美國酒也都名列前茅,這證明了美國酒廠已經抓到釀造Merlot 的秘訣。 

由Merlot葡萄的身價轉變看來,麻雀是有可能飛上枝頭變成鳳凰的,至少在葡萄酒界發生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e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