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在帝寶的對面,是什麼感覺?
看到對門樓起平地、光芒萬丈,有時只好踱去附近的紅葉蛋糕,企圖拾回自己的記憶。
如果我家是住在Sainte-Croix-Du-Mont,或許石灰岩多一點,坡度高一點,霧氣不太容易散去;對岸那些優雅細緻的Barsac鄰居又如何,大家飄一樣的霧,生一樣的黴,腳底也同樣是石灰岩呀,只不過更平坦一點,大家還不都是一掛甜白酒?
家住在帝寶的對面,是什麼感覺?
看到對門樓起平地、光芒萬丈,有時只好踱去附近的紅葉蛋糕,企圖拾回自己的記憶。
如果我家是住在Sainte-Croix-Du-Mont,或許石灰岩多一點,坡度高一點,霧氣不太容易散去;對岸那些優雅細緻的Barsac鄰居又如何,大家飄一樣的霧,生一樣的黴,腳底也同樣是石灰岩呀,只不過更平坦一點,大家還不都是一掛甜白酒?
今年《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賞(DWWA),原文如以往並沒有完全翻譯,其實美國組方面競爭十分激烈,低於10英鎊的有140支酒款參賽,超過10英鎊的更高達229支。結果來自中部海岸(Central Coast)的酒莊大放異彩,不但擠上了原本多半屬於Napa與Sonoma等產區的榜單,美國組評審團主席Stephen Brook更是指名Justin Vineyards & Winery, Isosceles, Paso Robles, CA, 2005,作為本次競賽首選。
位在Paso Robles西側的Justin Vineyards & Winery,是由洛杉磯銀行家Baldwin夫婦於1981年創立,酒莊在1987年在開始收成。以卡本內-蘇維濃為主的Isosceles 2005,是在「超過10英鎊、波爾多品種紅酒」項目,奪下了區域組最高榮譽Regional Trophy,也是所有參賽的美國調配酒中,唯一拿下此項殊榮的品項。此外,同酒莊的Justification與Savant這兩款紅酒,則是雙雙抱走銀牌。Justin的部分品項目前台灣已有進口,包括獲獎的Isosceles酒款。另文請入內!
加州中部海岸的酒莊,除了Justin之外,位在Santa Ynez Valley AVA的Zaca Mesa也有不錯的表現。Santa Ynez Valley是電影「尋找心方向」《Sideways》的主要拍攝地點,附近小型酒莊林立,但Zaca Mesa是少數能掛上「產區名稱」及「酒廠裝瓶」(Estate bottled)的酒莊。它充分利用來自太平洋的海風,以及海拔1500英呎的高度,憑著日夜溫差大的優勢,將隆河品種表現地可圈可點。Zaca Mesa獲DWWA銀牌的酒款是Syrah 2004,銅牌則有Z Cuvée 2005與Z Three 2005。
下週末11/7 與11/8 法國食品協會將舉辦一系列阿爾薩斯葡萄酒的品酒會與餐酒會,身為一個熱愛阿爾薩斯白酒的人我當然會參加. 以下是我之前為法國食品協會網站所寫關於阿爾薩斯酒的文章及之前舉辦過/參加過的阿爾薩斯品酒會與餐酒會的感想
1. 多變的阿爾薩斯白酒
對於喜歡喝白葡萄酒的人來說阿爾薩斯應該不陌生,這個產區90% 是白酒,氣泡酒、干白酒與甜白酒品質都不錯,而且種植了多種白葡萄品種讓土地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出他的特色。目前阿爾薩斯種植的白葡萄品種主要有: Gewurztraminer、Riesling、Muscat、Pinot Gris、Sylvaner、Chasselas 和 Pinot Blanc, 紅葡萄品種則是Pinot Noir....繼續閱讀
2. Sopexa 法國阿爾薩斯葡萄酒品酒會 (Trade Tasting)
阿爾薩斯葡萄酒協會在國外的廣告主軸是 ”Eat Asian, Drink Alsace”, 突顯出在葡萄酒搭配上阿爾薩斯酒與亞洲菜很合適. 其實亞洲料理(Asian Cuisine)跟葡萄酒一直都不是很好的搭檔...繼續閱讀
(去年在法國食品協會網站發表的文章)
最近阿爾薩斯(Alsace) Kaefferkopf 葡萄園附近的37家酒廠一起向法院提出告訴,因為他們的葡萄園被劃分在Kaefferkopf法定產區之外,以後所出產的酒酒標上不能掛上Kaefferkopf的名字,只能以一般阿爾薩斯酒出售,這對他們的生計影響頗巨,所以要求Kaefferkopf 的範圍納入他們的葡萄。目前這件案子阿爾薩斯Colmar 法院正在審理中,最近應該會有結果。
阿爾薩斯區最近動作頻繁,去年一月將Kaefferkopf 園升為阿爾薩斯第51個頂級(Grand Cru) 葡萄酒園後,去年10月准許頂級葡萄園Zotzenberg 所出產的Sylvaner 以頂級葡萄園酒出售,此外Pinot Gris 的別名Tokay Pinot-Gris 從今起Tokay 必須要拿掉,避免與匈牙利甜酒Tokay (Tokaji)混淆不清。
為澳洲在世界酒壇爭得一席之地的「奔富酒廠」(Penfolds),日前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品飲會。下午的試飲部分以市面流通酒款為主,由Bin 389領軍;晚上則是Koonunga Hill系列,包括復刻版的Seventy Six(2006),以及令人難忘的同系列老酒。
談到奔富酒廠,許多酒迷對Grange,Bin 707等品項如數家珍,即使是「窮人的Grange-Bin 389」,也早已在此間建立了品牌忠誠度。葡萄酒迷的忠誠度一向低於情場高手,很少有一個品牌/酒款能讓消費者如此青睞,可見其品質的確有過人之處。但是奔富這次更是大步向前,它希望表達這個品牌不僅是製造一些拍賣酒或流行酒,同時也致力於釀製白酒、平價酒、實驗酒,甚至一些向過去典範致敬的復刻酒。
Decanter (英國酒品雜誌) November 1999 on Domaine de Romanée-Conti (DRC) 的1966 Romanée-Conti: If the 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 appellation is the central pearl of the Cote de Nuits necklace, the Romanée-Conti vineyard makes up the diamond encrusting. The 1966 is a wine of 'pure strawberry fruit and aromas... poetry in a bottle', says Ch'ng Poh Tiong.(莊布忠)
(這是幾年前參加一個餐酒會的感想,至今仍記憶深刻)
任何喜歡喝葡萄酒的人,總會期待有一天能夠喝到DRC的酒,就算喝過DRC的人也一定會希望有一天能喝到DRC的La Tâche或Romanée-Conti。我也一樣,雖然我喝過La Tâche,但我心裡總會想到如果有一天能喝到Romanée-Conti那該有多好。雖然La Tâche和Romanée-Conti在市面上或拍賣會上並不難見,但是銷售價格或成交價格總是令人目瞪口呆,特別是好年份的酒價格都要美金幾千元,對凡夫俗子的我而言,總是覺得能喝到那些酒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我曾寫過了一篇文章有關Wine Advocate對DRC 2002的評價,沒想到才過沒多久我就被邀請參加一個餐會,餐會裡面的酒款其中一款是DRC的Romanée-Conti,不是新年份的是老年份而且年份不錯的1966年。這有一點像是中了兩次彩券頭獎的感覺。不過在還沒有喝到前還是有一點點擔心,深怕這一瓶酒會不如自己所想像的感覺,所以忐忑不安的心情一直到餐會前仍未平靜。
談到Don Melchor,葡萄酒講談社的另一位成員AA,立刻跟我聊起像是94, 95等90年代中期的年份,他個人認為,以此酒的高度而言,其實陳年實力不算太好,反而是最近的新年份表現較佳。剛好當天有著95, 03, 04, 05四個年份,我決定從95開始來驗證AA的看法。Tirado說沒關係,我們喝一杯聊一杯好了。
Don Melchor 95喝起來雖是好酒,但總覺得有點無精打采。單寧成熟,但中段香氣消散極快,尾韻留有一絲黑胡椒氣息,整支酒的香氣不是很準確,有點渾雜,以Don Melchor應有的標準而言,要說細膩還稱不上。就基本資料來看,1995這個年份對於Don Melchor來說非常特殊,它是第一個在CS中加入其它品種的年份,也是目前為止唯一加入梅洛的年份。從此之後,Don Melchor或者維持100%的CS,或者是加入不到10%的CF,但是梅洛卻是曇花一現,就此失去蹤影。
我們花了15分鐘喝1995,Tirado對我的看法有點訝異,但他也表示Puente Alto種的梅洛都已經拔掉(他沒有說原因)。現在雖然有重種,可是因為新種的梅洛太年輕,需要等待一些時間才能加入調配。目前用的是CS與CF,都有20-30年左右的樹齡。
日前在一個難得的機會,以一對一的方式與Don Melchor的首席釀酒師Enrique Tirado共同品飲了四個年份的Don Melchor(95, 03, 04, 05)。雖然對這四個年份的Don Melchor都不算陌生,但是有Tirado帶路,卻更能深入欣賞Don Melchor的潛在實力,也終於瞭解這幾年Don Melchor的評價為何扶搖直上。
Don Melchor是智利名門Concha Y Toro的icon酒。這款酒的出現,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向世界證明智利CS(卡本內-蘇維濃)的精采實力。因此在酒款設計上,它從第一個年份就維持著將近100%的CS比例,如果有混入其他品種,幾乎都是CF(卡本內-弗朗),調配比例則是低於10%。這款酒與另一款名作Almaviva同樣都流著Concha Y Toro的血液,其中所用的CS也都同樣來自Puente Alto,但是Almaviva是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與Concha Y Toro共同合作的計劃,對外宣告的是「波爾多調配」落實在新世界的典範價值;Don Melchor則是全然屬於智利的風土人情,不論是產品精神或是釀酒哲學。
義大利人的生活哲學之一: 飯後一杯Grappa , 快樂似神仙?!
上星期一颱風天的下午,我參加越昇公司舉辦的Longo & Sincini集團義大利餐酒會,餐會前集團代表提到Longo & Sincini 是由知名鞋子品牌Tod’s 的CEO 與義大利葡萄酒與食材商Longo 家族所成立的, 主要是把頂級的義大利葡萄酒與食材以精品的方式銷售到全亞洲. 就當天的葡萄酒而言,我個人比較喜歡Ascheri 的2003 Barolo Sorano與之前在10月份酒訊雜誌評比上喝到的2006 Podere Sapaio Volpolo. 不過當天最令我驚訝的,卻是飯後上咖啡前一小杯的義大利古拉帕白蘭地Grappa di Muscato Giallo.
Ramón Roqueta, Ull De Llebre (Tempranillo), D.O. Catalunya, Spain, 2006
酒廠:Roqueta
產區:D.O. Catalunya(代表可以混合全區葡萄), Spain
品種:Ull De Llebre(Tempranillo)
溫暖的陽光,葡萄藤從寒冷的冬天甦醒。經過幾個月冬眠,葡萄藤等不及在微暖的春天萌芽。溫度逐漸升高,葡萄藤上的葉子越來越茂盛,葡萄也適時的開花等待授粉,此時平均溫度約25度,有一點乾燥但沒有早霜,特別適合葡萄進行授粉作用。授粉後的葡萄藤出現一小串一小串綠色的果實,而天氣一天天變熱,綠色果實也逐漸變大轉成紫色。雖然是夏天,但溫度其實不高,偶爾還有小雨滋潤土地。雨後的山風或海風像吹風機一般適時吹入葡萄園,使葡萄隨時保持乾燥。葡萄顏色越來越深,甜度也越來越高,終於到了採收的季節,一串串鮮豔奪目的葡萄在採葡萄人熟練的技術下放進籃子裡送進酒廠,準備被釀成一瓶瓶的珍釀……
另一種情形:
陰霾的天氣,溫度忽冷忽熱。葡萄藤在修枝後不久遇到霜害,很多葡萄藤因此 ‘受傷’。天氣回溫後,沒被霜害傷到的部分開始萌芽。不久後葡萄藤開花了並且等待授粉,不過天氣微冷,而且又遇到雨天,很多葡萄花沒被授粉到,所以沒長出果實。夏天來了天氣逐漸變熱,午後的幾陣冰雹砸傷不少葡萄籐,而炎熱潮濕的環境使葡萄藤上的蟲害與霉菌消滅不完。一直熬到快要採收了又遇到延綿不停的下雨天,等到雨停了葡萄園裡的葡萄藤也差不多奄奄一息,葡萄藤上的果實有的破皮,有的爛掉,完好的葡萄沒剩多少,採收下來的送到酒廠裡再經過挑選剩下更少。用這樣的葡萄釀出來的酒品質不會太好,而且數量又少,所以葡萄農與酒廠只好認賠,安慰自己是遇到 ‘壞年冬’,期待明年會變好。
其實遇到上面這兩種情形的機率並不高,因為絕大多數情形會介在這兩種之間,也就是說很可能開花萌芽的氣候很好,但是在夏天遇到冰雹,然後採收前遇到大雨; 或是遇到冷春,夏天的溫度也不高,但在採收前天氣突然變熱,把葡萄快速催熟等。遇到一個好年份不容易,不過在葡萄酒歷史上法國曾經連續遇到三個好年份,而且不只是一個產區而已,而是整個法國。這三個年份是1988、1989和1990。